出血性脑梗死
相关视频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内血肿的并发症有哪些
脑出血

了解疾病

科普视频

常见问答

媒体报道

常见病因

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常见以下两种情况:①心源性脑栓塞:多种心脏疾病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栓塞血管易于再通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当血液重新涌入时即发生栓塞区出血。②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病理研究发现,栓塞性脑血管病的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4%~71%,非栓塞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21%。 因此栓塞性脑梗死要特别警惕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1、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心源性栓塞如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疾病、病窦综合征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心房黏液瘤左室附壁血栓如心肌梗死后左室壁动脉瘤充血性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与梗死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出血性脑梗死发生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梗死面积越大,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几率越高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出血性脑梗死。

3、抗凝和溶栓脑梗死抗凝治疗,即被动地使机体增加肝素或类肝素物质以加强抗凝过程阻止凝血或血栓抗凝和血管扩张药虽然可使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增加,但是对有临床意义的出血性脑梗死概率是否增加,不能肯定。

4、其他 ①颞叶沟回疝形成过程中压迫大脑后动脉,引起颞叶下部出血性脑梗死②静脉窦血栓引起散在的血管渗血以及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出血性脑梗死。 总之,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和心脏疾病引起的脑栓塞有关和梗死面积大小有关和梗死后的时间及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的使用有关。

疾病简介

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病变基础上,梗死区内的血管再通时,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称为出血性脑梗死,也称为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率约30%~40%。

出血性脑梗死常提示有脑栓塞。该病多发生在大面积脑梗死,由于梗死区域的血管长时间缺血、缺氧、血管壁变性,当血管再通时,血液涌入病变血管内,冲击已受损和脆弱的血管壁,使之破裂,血液溢出,即产生梗死区域内又出血。 据报其发生率与梗死面积成正比,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几率越高,梗塞面积大于同侧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合并出血。心源性梗塞时出血转化达71%,95%的出血性梗死为心源性卒中,另外,对脑梗死进行 溶栓及抗凝等治疗,亦可引起出血性脑梗死,此时导致的出血性脑梗死,一般出血量大,症状严重,病死率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脑梗死患者选择溶栓、抗凝等疗法时,需特别注意适应证及治疗时间窗。

如确诊已发生了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扩血管和扩容药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后1~2周内,其出血量多少不等。①有的出血量较多形成血肿,称为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见于脑梗死发病7天内,由于有脑血肿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加重,一般预后差。一旦明确诊断为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 则应按脑出血进行积极治疗。②有的出血呈点状或斑片状,称为非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见于脑梗死发病7~14天,一般预后尚好。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距脑梗死发病时间越短,则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症状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以老年患者多见,先有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脑梗死的症状可有意识障碍,不完全或完全性失语,头痛,眩晕,呕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运动性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

出血性脑梗死根据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即脑梗死后3天内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根据文献报道脑梗死后早期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常与栓子迁移有关,临床上常有神经系统症状突然加重,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脑CT扫描显示: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有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内有高密度血肿图像,且常有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呈明显水肿,此时若无出血前的CT对比,有时很难与原发性脑出血鉴别,出血量大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晚发型:在脑梗死8天后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晚发型的发生常与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此种类型的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显,患者一般没有任何感觉,甚至病情逐渐有好转,脑CT扫描显示:多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有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此型多预后好,在临床上易被临床医师忽视。

根据临床症状演变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晚,多在原来脑梗死7~8天后发生,部分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时发生,发生出血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加重,预后同原来的脑梗死。

中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脑梗死后4~7天,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的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病情加重,可表现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一般无意识障碍,预后较好。

重型:出血性脑梗死发生在脑梗死3天内,表现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突然明显加重,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重者可因脑疝死亡。

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中,突然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要考虑到有出血性脑梗死可能,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所以在脑梗死患者病情恢复期及病情有突然改变时,应做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出血性脑梗塞往往指的是脑梗塞以后出现了这种少量的渗血或者出血,往往提示梗塞的面积会比较大,或者患者既往存在小血管的病变,所以治疗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立足于中性治疗由于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的脑栓塞,是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便对因治疗。至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较为复杂,采取的措施要求更加积极稳妥,特别注意防止加剧病理损害的因素。因此,临床上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后,治疗得看患者的出血量的多少以及患者的具体状况,才能确定它的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案,依据个体化原则制定合理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

另外无论出血灶,还是缺血灶都会导致脑水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因此积极脱水降颅压是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措施。

(1)轻型出血性脑梗死:无需特殊治疗,以脱水降颅内压、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清除自由基,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主。

(2)重型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梗死合并中、重型出血性脑梗死,应按脑出血治疗,应使患者保持安静,积极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3)脑血肿较大者或以破入脑室系统者:应尽早行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4)对于疑有或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停用一切能诱发出血的药物,如抗凝剂、溶栓药、扩容剂、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点击展开
饮食宜忌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生活上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忌吃油腻、难消化、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高盐、高脂肪食物。

推荐专家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