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
相关视频

了解疾病

科普视频

常见问答

媒体报道

检查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塞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那么,得了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

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有助于病因诊断。

2、脑CT扫描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尤其是在24h内,脑CT扫描不能诊断,只能排除诊断,脑CT扫描诊断腔隙的最佳时期是在发病后的1~2周内,脑CT扫描显示:腔隙灶多为低密度,边界清晰,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楔形,周围没有水肿带及占位效应,直径平均3~13mm,腔隙性脑梗死的体积由于较小,所以CT对本病的诊断率不高,如果病灶小于0.5cm检出率几乎为零。

3、MRI检查

MRI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比CT优越,因为MRI的空间分辨力高,组织对比较好,能检出更小的病灶,而且在MRI上因无骨质伪影,故脑干小脑的腔隙性梗死灶显示清楚。

4、脑电地形图(BEAM)

脑电地形图能以类似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直观的脑电活动分布,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有益的帮助;对脑缺血脑血管病中,在形态学上尚无明显改变而脑功能已有异常时,脑电地形图能与CT取长补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由于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与颅底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应进行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以及颈椎X线片,心电图,心超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以便对因、对症治疗。必要时可进行神经介入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时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小灶性脑实质出血:

由于出血量小,血肿局限,起病可为渐进性,临床表现可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须依靠CT或MRI鉴别,但是脑出血有其特点,即脑出血一般在体力和脑力紧张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容易发病,起病急,发展快,数十分钟到数小时达到高峰,急性发病者典型的表现有:头痛,呕吐,失语,肢体运动障碍,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很大关系,脑CT扫描可以发现出血病灶,有利于鉴别诊断。

2、巨大腔隙性脑梗死:

指腔隙直径大于20mm,可能有多个穿通动脉闭塞,或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所引起,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较明显或症状较重,可伴有意识障碍,预后较差。

3、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

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陆续发现,脑内小量出血也可引起类似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对这类病,目前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特点是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多见,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在半小时或数小时内达高峰。

症状表现

在腔隙性脑梗死的 100 个人当中,约有 75 个人没有症状。这是因为这些患者梗死区域很小,或不位于脑的关键区域,故不会影响脑的功能。剩下的约 25 个人可能会根据梗死出现的部位、大小不同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1.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病变多位于内囊、放射冠或脑干。表现为对侧面部及上下肢程度较轻的偏瘫,无感觉障碍。

2.纯感觉性卒中: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有麻木、沉重感、刺痛等。病变主要位于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质下白质。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靠近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前肢及膝部。

5.感觉运动性卒中: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及临近内囊后肢。

疾病简介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大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5~26%,是由于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直径在0.2~15毫米的微梗塞。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由于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由于腔隙很小,仅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此病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将近89%患者无症状或静息状态,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恢复快、预后好。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腔隙性脑梗塞,通常指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小梗死灶。由于腔隙性脑梗塞早期临床症状轻,患者自己往往不重视。然而,如果脑内逐渐出现广泛多灶性腔隙梗塞,使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会形成广泛性的小的软化灶,导致智能减退。病情继续加重,呈阶梯式进展,便会发展为智能衰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脑血管变造成的继发性痴呆。所以,一旦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症状或已确诊者,应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全面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1、内科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服用阿司匹林这类防止斑块越积越大的药物等。

2、外科治疗是对“因”治疗,就是利用现代的检查方法包括(核磁共振、CT、全脑血管造影)来发现斑块,如果斑块不严重就吃药防止它变大,如果斑块很严重,估计会对你造成非常严重后果的,现代外科可以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把血管扩张并稳定斑块,由于是微创术后次日就可以正常活动,所有的创伤就是大腿上的一个针眼。

由于脑细胞损伤坏死是不可逆的,所以人们应做好腔隙性脑梗塞的防治工作。

1、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低盐低脂,避免高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锻炼身体,控制好体重。

2、积极控制好危险因素。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时,需要规范的治疗,防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包括:长效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氯沙坦钾等。抗血小板抗栓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调节血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等。控制血糖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等。

3.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调整好心态,放松心情,保持良好情绪,规律作息时间,定期体检。

点击展开
饮食宜忌

腔隙性脑梗患者对于饮食问题应多加注意,平时保持食物多样性,保持饮食清淡,多使用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1、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

2、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

3、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

4、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5、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

6、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

1、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若连续长期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复发,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牛羊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等。

2、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的咸菜等。

3、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等。

4、忌烟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病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饮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的诱因之一。

推荐专家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