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 椎管内囊肿病例:藏在脊柱中的恶魔

    CCTV-4《中华医药》

  • 突出的肿瘤-脑膜瘤

    CCTV10《走进科学》

相关文章

吴斌:脑底中央空间与手术入路的选择

2023-10-11 16:56 作者:三博脑科医院

微信截图_20231011164347.png

神外世界:您今天为什么和我们分享这个主题 呢?脑底中央空间该解剖名称的意义。

吴斌:脑底中央空间是很重要的解剖概念,脑底 和颅底紧紧相邻,以往大家都非常关注颅底,而对于 脑底却熟视无睹。但是,当把脑底做为一个独立的解 剖概念提出后,对于理解肿瘤形态特点及手术入路, 或者把涉及脑底的诸手术入路用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 起来,脑底都是很重要的切入点。我经过多年的手术 实践,深刻认识到中央脑底的重要性。我不仅从微创 手术的角度,也从解剖的角度对脑底手术用新的视角 进行了考察,逐渐形成了现在比较成熟完整的脑底中 央空间理念。

从整体来看,大脑半球的外观是由三面组成:其 外侧是比较圆隆呈球状的凸面;内侧面平直与对侧半 球合成纵裂;下部“水平”承托在颅底 - 小脑幕上, 是为大脑之底面。所以,顾名思义脑底就是大脑底面 的简称。双侧脑底内侧并未如大脑内侧面相合于中线, 而是向中间合围中脑组成脑底中央,因此在中脑前后 分别形成了两个较为宽大的自然间隙。这两个间隙均 是由多个所构成脑池,形成了比单一脑池更为宽大的 脑池群(组),即我称之为的“脑底中央空间”。如 前所述,脑底中央空间根据其与中脑的关系可再划分 为中脑腹侧的脑底前中央空间、中脑背侧的脑底后中 央空间和中脑两侧的脑底中央空间通道(环池)。

在经过深入考察后,组成脑底前中央空间的脑池 群包括:脚间池、脚池、侧裂池、视交叉池、终板池 以及桥前池上部等。组成脑底后中央空间的脑池群包 括: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蚓池等。这样 看来,相比于颅内其他用于描述命名自然空隙的名称 如:脑(纵、侧)裂、脑沟、蛛网膜下腔、脑池和脑 室等,将这一特定部位的脑池群、组用更显空阔的“空 间”来命名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 Rhoton 颅脑解剖学书中,也有与中文“空 间”词义相似的英文 space,其所命名的小脑幕切迹 间隙(space)划定的解剖范围与脑底中央空间十分 类似。而“space”与我使用的中文“空间”含义相 同,不谋而合非常绝妙!可惜,中文版的译者竟将 “space”错译成了给人感觉十分狭小的“间隙”一 词,这与 space 应表达出的空阔含义相距较大。所以, 这可能就是大家没有特别关注 Rhoton 用整整一章来 论述“小脑幕切迹空间(space)”的原因吧。另外, Rhoton 的小脑幕切迹空间和我的脑底中央空间在描 述角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即侧重点不一样。他主要是 从纯解剖的角度,我是从手术解剖的角度得出的这一 概念的。当然,脑底中央空间周围是小脑幕切迹或脑 底中央空间位于小脑幕切迹内,但是,如果以“小脑 幕切迹空间”名之,并不会马上给大家一种这个“空 间”就是位于脑底中央的印象,而是觉得比较普通。 所以,我将之命名为脑底中央空间,就会自然的产生 一种深邃而要害的感觉,这样,当手术涉及此区域时, 会须慎之又慎!

神外世界:解剖学上国内及国际RHOTON解剖 里面是否有类似的解剖名称呢?

吴斌:如上面第一问所述,Rhoton 在《颅脑解 剖和手术入路》的这本书里,专门用一章来阐述小脑 幕切迹间隙(space),说明其非常看重这个概念。 不过,这里 space 实应翻译成空间而不是译为间隙。 故小脑幕切迹空间没有引起中国医生关注的原因,可 能是因译者错将显得空阔的 space 误译为狭小的间 隙所致。其次,Rhoton 本人并未提及脑底的理念, 因而使小脑幕切迹间隙更未显示出其应有的重要性。 但 Rhoton 用整整一章来描述小脑幕切迹间隙,也表 明 Rhoton 已把这一解剖概念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上。我觉得脑底中央空间在颅脑外科领域中,是个比 较核心的理念。因为它能把很多看似杂乱孤立的脑底 手术入路,以此理念建立起一种有着内在逻辑的联系。 从而使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些脑底手术入路内涵及它 们之间的关联,这对于术前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和 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脑底中央空间的概念, 术前手术入路的评估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依据和评估 维度。而有了这样的概念后,手术入路的取舍也就比 较清晰和容易理解了。

神外世界:进入脑底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及选 取原则—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

吴斌:90 年代中后期,天坛医院我和石祥恩主 任做颅咽管瘤比较多,到三博后也都没有放弃。而且, 现在颅咽管瘤已经成为三博脑科比较有特色手术病 种,形成了一批有着相似手术理念的专家群体。不论 从技术、经验和理念,还是手术的结果来看,三博的 这个专家群体在国内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上。二十多 年来,我们累计做了近两千例颅咽管瘤手术,开始, 由于对颅咽管瘤的生长特点和其所处区域的解剖缺少 深入的研究,主要照搬国外专家的手术方式 - 翼点入 路,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论的或者解剖的概念来指 导。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颅咽管瘤起源 于中线垂体柄,而垂体柄位于鞍上池 - 脑底前中央空 间。如前所述,这个脑底前中央空间实际上是由多个 脑池组合而成,颅咽管瘤主要就是在这个空间内生长。 当然,肿瘤比较巨大时,它可侵犯到空间之外,而累 及周边的血管(大脑前、颈内或基底动脉等)、脑干(中、 桥脑)或三脑室(下丘脑),有时,也会侵犯颅底或 额颞脑叶。经过仔细考察,通过自然裂隙不经过颅内 正常结构而抵达脑底前中央空间的路径主要有:侧裂、 额底(额外侧、额下)和前纵裂(在这里特指额底纵裂)。

那么,关于做颅咽管瘤手术入路的选择,90 年代中期受Yasargil影响,大家都选的是翼点入路。 从手术轴向看,它属于侧方入路。但是侧方入路存在很多的手术盲区或死角(鞍内、术侧视神经 - 颈内动脉内侧、术侧下丘脑和三脑室穹顶)。再有,若从一侧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要穿越很多重要结构,比如颈内动脉、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只有通过这些重要 结构才能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也因此,这些结构就会形成遮蔽,翼点死角由此产生,使手术存在着实际的风险。

基于上述认识,后来我们进一步摸索比较额外 侧、额下、额底纵裂等入路。最后将经中线的额底纵裂入路做为了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的主流入路。需要指出的是,额底纵裂入路与同属中线的前纵裂入路是形似而神不似,两者是所持理念差异较大的两种手术入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额底纵裂实际是额底部的前纵裂或是前纵裂的额底部,它仅仅是前纵裂前下的一部分而并不是指整个前纵裂。采用前纵裂入路的术者,很多时候并没有强调额部骨窗前缘要足够低或不强调从前纵裂的前下部进入。相反,认为骨窗前缘达到眉弓上(额底纵裂之上)即可。如此,当手术需进入三室内时,胼胝体膝部就形成了不能越过的遮挡而不得不将其切开,这种做法当然违反了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

额底纵裂入路时,是强调骨窗前缘一定低至近鼻根处,只有如此,才能从低处绕到胼胝体膝部之下经 终板进入三脑室。这样就能在不切开胼胝体膝部的情况下,直视三脑室的穹顶,即三脑室的最高点。因为颅咽管瘤多数起源于位于中线的垂体柄,基本是沿着中线生长,向上常侵及下丘脑,当然也经常再向上抵达三脑室的穹顶。所以能由下向上绕过胼胝体膝部的 中线入路只能是这个额底纵裂入路了,选择它做为切除颅咽管瘤手术的主流入路也就顺理成章符合微创的逻辑了。

经过观察大量病例,我认为颅咽管瘤主要在位于 中间的脑底前中央空间内生长,且向上常沿三脑室前 下部侵入三脑室内,故也可将脑底前中央空间与三脑 室一起称为颅咽管瘤空间。由于颅咽管瘤上述特点, 亦可将颅咽管瘤做为脑底前中央空间内最具代表性的 肿瘤。而在鞍区,像垂体瘤、鞍结节脑膜瘤等也比较 常见,但本质上它们都是起源于颅底,只是肿瘤从颅 底侵入脑底前中央空间而已,所以不能将之看做脑底 前中央空间肿瘤。其他能到达脑底前中央空间或颅咽管瘤空间的手术入路还包括额外侧、额下、前纵裂等。 另外,还有从上方进入三脑室的手术路径,包括胼胝体-穹窿间和经额皮层造瘘,脉络膜裂入路等。

这些手术入路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手术轴 向来看,当侧方侧裂逐渐向中线之纵裂靠拢时,手术入路依次为翼点入路、额外侧入路、额下入路和额底 纵裂入路等,此时术者对翼点死角(见前述)观察就 会逐渐改善以致彻底消除。如若从手术路径的长短远 近来看,属侧方入路的翼点入路,路径最短。再向中线靠拢手术路径逐渐增加,至额底纵裂入路时,其手 术路径最长。这里,额外侧入路因为比翼点入路更靠近中线,从而相比翼点入路改善了对于脑底前中央空 间的视角,同时又保留了侧方翼点手术路径短的优点。 此外,额外侧入路的开颅也比翼点入路简单快速,因 之很多术者将其替代了翼点入路。

我考察神经外科手术入路适用性主要基于两个要素,即手术路径的长短或远近和手术轴向(视角)。 手术路径短手术轴向好当然是最佳的理想入路。但两者很难兼得,上面提到的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的诸条手术入路,就是最好的例子。即额底纵裂入路的手术轴向最好而路径最为深长;而翼点入路的手术路径最 短但手术轴向或视角最差。二者不能兼得,为更好地 保护脑底区域的重要结构,应舍路径取视角。因之, 在手术切除位于脑底前中央空间(或颅咽管瘤空间) 内颅咽管瘤时,选择额底纵裂入路而不是翼点入路是 符合逻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额底纵裂入路时,需经过额底纵裂区域(也是我 率先提出的解剖概念)。此区域因绝大部分无大脑镰 间隔而使两侧额叶内侧面之脑沟回呈犬牙交错状紧密粘合在一起。经过此深狭区域时,需极具耐心、经验与技巧进行分离,务使双侧额叶内侧面皮层保护完好。

有时,分离过程非常艰难耗时,但为取得良好的手术 轴向以保护下丘脑核心区彻底切除翼点死角内肿瘤组 织,这种付出还是值得的。再强调一下,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取舍选择原则 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手术轴向(或视角); 第二,手术路径的远近(或长短)。若两者不能兼顾 时,应舍路径取轴向。

神外世界:颅咽管瘤手术如何才能达到彻底切 除,包括体位摆放注意点等等。

吴斌:颅咽管瘤是一种先天肿瘤,是良性的,理 论上做到全切是可以治愈的,那为什么又很容易复发 呢?究其原因是其大多生长在位于颅内核心区域的脑 底前中央空间内,此空间周边环以 willis 环、视神经、 动眼神经、下丘脑和中桥脑等诸多重要结构,对脑底 前中央空间四周形成一定的遮盖,由此造成了很多的 手术死角。如若这些角落术中没有或难以搜索到,即 可有肿瘤组织残留,以致肿瘤复发,而残留的肿瘤组 织对放化疗并不敏感。可以这么说,没有残留就不会 有肿瘤复发,肿瘤复发均源于肿瘤残留。基于此,颅 咽管瘤治愈的关键是要真正做到手术全切。而安全的 肿瘤全切除必须兼顾肿瘤所在地域的各个死角,在直 视下进行才行。其中,重要的是术中下丘脑的保护, 颅咽管瘤常随三脑室漏斗蔓延至下丘脑核心区,并与 之粘连紧密,具有囊性、复发或成人患者等情形时尤 易如此。要做到安全的将肿瘤与下丘脑分开,只有在 直视下锐性分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下丘脑。那么, 只有从中线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才能在术中比较全 面的直接观察到脑底前中央空间各个幽深角落,彻底 消除因侧方入路形成的难以克服的盲区。因此,额底 纵裂入路之于翼点入路、额外侧入路和额下入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观察前颅凹,额底并不是平直的。在一般的印象中,前颅凹底的最低点是两侧眶顶,其实相反,眶顶是前颅凹底的最高点。而两侧眶顶之间的“走廊”是额底的最低点,这个走廊从前端鼻根始,向后依次为鸡冠、筛板,蝶骨平台直至鞍结节,其向上所对应的就是额底纵裂区域。手术轴向只有从最低点的鼻根附近处向上,才能绕过胼胝体膝部直指三脑室之穹顶部。这样,当肿瘤巨大累及到三脑室穹顶时,组成三脑室穹顶的脉络丛或大脑内静脉很有可能与肿瘤粘连,易造成术中出血。此时直视对之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如上述,额底纵裂入路和其他侧方手术入路比起来,各个手术盲区都能照顾到。如肿瘤侵入鞍内不能直视时,可以将鞍结节甚至蝶骨平台磨除,以充分显露鞍底前壁,甚至蝶窦内。只有直视下将鞍内肿瘤的囊壁彻底切除,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肿瘤复发。刚才提到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或者皮层造瘘经脉络膜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时,其对于鞍上、鞍内是手术死角;而翼点、额外侧和额下等侧方入路时,下丘脑和三室穹顶又是手术盲区。由此看来,只有额底纵裂入路很好的兼顾了这些上下方的手术死角,做到了全域直视下切除肿瘤。而内镜是另外一回事,它可经鼻腔把蝶鞍或前颅凹底“走廊”骨质磨除,由下向上,可直抵三室穹顶。内镜从下向上手术轴向手术理念与额底纵裂入路相似,但其对桥前或CPA区域是相对手术盲区,在此就不讨论了。

现在看来,额底纵裂入路是开颅切除颅咽管瘤适用面广泛的最佳入路。比如,而当颅咽管瘤向一侧或两侧生长,即累及颞极-脑干侧方(如环池)区域时,额底纵裂入路也同样是适用的。此时应磨除鸡冠,然后向后下,经过额下以达到一侧或双侧的颞极-脑干侧方区域。另外,经过大量的手术实践摸索,逐渐进化改进为额底纵裂膜锁孔入路,甚至创新的利用同一个额部骨窗,获得额底纵裂膜锁孔和额外侧膜锁孔之双膜锁孔技术。经过不断地改进,目前,额部开颅,双膜锁孔手术所能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它充分利用能抵达脑底前中央空间的各个自然间隙,对整个前脑底空间和周边做了不留死角的全方位直视。包括从三脑室内到桥间池,从侧裂池甚至到颞极-脑干侧方等广大区域,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如此,使颅咽管瘤根治手术技术日臻成熟,同时,也充分诠释了微创手术理念。

神外世界:额底纵裂手术入路会不会影响嗅觉?

吴斌:提到嗅觉,额底纵裂入路牵拉额极内侧面一般不会影响嗅束,但如果向外牵拉额叶内侧面过于用力的话,可能也会影响到嗅束以致损伤筛板处的嗅神经。手术如比较讲究在意,可在进入额底纵裂前先行将嗅束与额叶底面锐性分开,使嗅束与额底之间有一定的自由度,以减少牵拉额极时对嗅束可能造成的附带损伤。

神外世界:额底纵裂手术入路额窦如何处理,以后术后美容方面是否会影响?

吴斌:额底纵裂入路时,骨窗设计应稍过中线约0.5cm,但额骨尤其是额底中线存有较明显的额嵴,加之,若额窦发达,铣刀很难越过将骨瓣完整铣下。因之,骨窗的前下部需用骨钳咬除至接近鼻根处,如此,额窦就会开放。术后处理额窦时,应先将额窦内的额窦粘膜彻底去除,然后,从额部皮瓣游离相应大小的骨膜将开放的额窦完全覆盖并与额部硬膜缝合,这样使额窦尤其是额鼻管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分泌物不会淤积在局部,自然排入鼻腔,从而避免感染发生。故现在不建议用骨蜡填充额窦,因为如此做法额鼻管易被阻塞,如若额窦内还有些许的额窦粘膜残留,其就会逐渐增生,分泌的粘液不能排出而形成局部囊肿。严重时,前额出现肿痛感染以致皮肤出现破溃。

神外世界:进入脑底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及选取原则—进入脑底后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

吴斌:脑底中央空间是我在国内首先提出的,尚未见到没有相同的解剖概念。与此相似的,有Rhoton的小脑幕切迹间隙或小脑幕切迹空间。但是,两者的出发点和论述角度并不完全一样,一个基于手术,另一个基于解剖。脑底前中央空间前面已经说的很多了,现在再简单说一下脑底后中央空间。脑底后中央空间的主体是四叠体池、小脑上引池与大脑大静脉池,也可延伸至帆间池,甚至包括三脑室后部。脑底后中央空间比较重要的结构是三室后深静脉系统,包括双侧大脑内静脉、双侧的基底静脉组成的大脑大静脉,关键而致命。这些深静脉系统除前述的主要大静脉,还包括小脑上蚓静脉和枕下颞底的一些大脑半球底面的诸多静脉。

脑底后中央空间区域的手术入路,最经典的有Poppen入路。如果说脑底前中空间的主流入路是经由前纵裂走,走的是中线。那么为何脑底后中央空间主流的Poppen入路是稍偏一侧,经由枕叶底部,而不是如脑底前中央空间从后纵裂进入?这与胼胝体的整体形态密切相关:胼胝体膝(前)部呈“上仰”状态,使脑底前中央空间前部与额底纵裂区域相通;而胼胝体压(后)部处于“下压”状。如此三脑室后大部被胼胝体遮蔽,从而与后纵裂区域隔绝。若拟经后纵裂进入脑底后中央空间,需切开胼胝体压部,这就和微创理念相悖。若从胼胝体压部下方进入脑底后中央空间,其通道相当狭小,又存有一些桥静脉和三室后深静脉系统,使手术操作困难,因此少用后纵裂经胼胝体压部入路。故而,退而求其次,进入脑底后中央空间的主流入路就选择了枕下稍偏中线的Poppen入路。有人没有吃透Poppen入路,错把从后纵裂或者经枕下与后纵裂夹角处进入脑底后中央空间当成了Poppen入路,从而没有体现出Poppen入路的优势-枕下具有更为宽大的操作空间。脑底后中央空间手术入路,除了幕上Poppen入路外,还有幕下Krause入路、后纵裂入路、枕颞入路、幕下小脑外侧入路和颞枕入路等。其他,经第三脑室亦能抵达三室后部(接近脑底后中央空间),这些经第三脑室的手术入路主要有,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和皮层造瘘,经脉络膜裂入路。前者因须切开胼胝体和穹隆联合与微创理念相悖,近年已经少用。值得一提的是,枕颞入路是我从颞枕入路与Poppen入路之间条理细分出的一种新入路新概念。其比Poppen入路靠外侧,骨窗前外侧达到横窦乙状窦的拐角(横乙角),后内侧距中线3cm左右,由枕颞底部幕上进入。其手术轴向直对中桥脑之背外侧。横乙角之前即是常见的颞枕入路,因此,颞枕入路与枕颞入路相隔于横乙角。

统合一下脑底后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1.经幕上颞枕底部,由侧方依次转向中线的入路计有:第一个是颞枕入路,第二个是枕颞入路,第三个是Poppen入路。2.经幕下小脑上,计有靠外侧的幕下小脑外侧入路和Krause入路。有趣的是,因有小脑幕相隔,Poppen入路与Krause入路组成一组;枕颞入路与小脑外侧入路合为一对。也是有小脑幕相隔,使这两对手术入路不仅在适用面而且操作方式上都大相径庭。例如,对于脑底后中央空间手术Poppen入路的手术体位多取侧腹卧位,使用显微镜手术;而Krause入路内镜手术常用。3.经后纵裂路径,计有后纵裂经胼胝体压部和后纵裂经胼胝体压部下入路,均不常用。4.由上至下,从三脑室中部进入的手术入路:a胼胝体-穹窿间入路。b皮层造瘘,经脉络膜裂-室间孔入路。以上入路均可通过三脑室分别到达三脑室后部(脑底后中央空间)和前部(脑底前中央空间),但前者已然少用了。

脑底的手术入路和颅底的手术入路有时候是重叠的,比如颞枕开颅,既是脑底手术入路也是颅底手术入路,又比如翼点入路,是经典的颅底手术入路,但也可以指向脑底-脑底前中央空间。因此翼点入路也是脑底手术入路。我今后准备办专门培训脑底手术入路的学习班,将脑底前中央空间和脑底后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进行统合,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其变化的逻辑规律,使我们能有一个理论指导,以选择更合适的入路。

神外世界:进入脑底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及选取原则—进入联络脑底前、后中央空间之中线(第三脑室)手术入路。

吴斌:经过此前的思考和分析,我逐渐形成一个比脑底中央空间还要广泛宏大的概念,即中脑周围空间的理念。中脑周围空间包括脑底前、后中央空间及全部第三脑室,这一空间不仅围绕在中脑的四周,亦覆盖了中脑顶部(第三脑室)。中脑周围被这些空间所环绕,如此也可把第三脑室看做脑底的一部分,它真正位于大脑的中央区域。它是脑底最为深狭而要害的区域,对神经外科手术策略的选择与手术技巧要求颇高。如有不慎,即会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手术策略还是1.直视下手术。2.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裂隙。3.熟悉解剖结构,明了要害所在。4.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与丰富的手术经验。5.齐备的手术器械。

观察脑底解剖,我认为联络脑底前中央空间与脑底后中央空间的通路主要有三条:一是位于中脑两侧的环池;一是居于中脑顶部的第三脑室。基于此,1.颞枕入路时,可通过中脑侧方的环池向前通向脚池-脚间池,即脑底前中央空间;向后经环池可与四叠体池相通,即脑底后中央空间。2.由中路进入三室内的手术入路有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和皮层造瘘,脉络膜裂-室间孔入路。虽然前者已少用,但二者均可通过三脑室抵达三室后部(临近脑底后中央空间-小脑上蚓池、四叠体池)和三室前部(可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脚间池)。

神外世界:基于该解剖名词,临床上有哪些改良手术入路呢?

吴斌:脑底中央空间是我提出来的手术解剖概念,其名称又可分解成两个关键词:“脑底中央”“空间”,可使此概念的含义更加突出简明。脑底中央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在于,不仅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进入此区域手术入路,使入路选择有了可靠的依据,而且还能把脑底的各手术入路用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手术轴向与路径)有机的串联起来。有了脑底中央空间这个手术解剖理论,在实际手术选择的,就能用比较明白的解剖语言来描述脑底前中央空间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即偏上还是偏下,偏左还是偏右,偏前还是偏后,或与下丘脑的关系等,这样考察起来比较有迹可循。比如,额底纵裂入路基本上适用于脑底前中央空间内所有类型的肿瘤,不管是颅咽管瘤、下丘脑胶质瘤、巨大的垂体瘤还是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用额底纵裂入路的时候比较复杂,因为分开额底纵裂的时候要下一番功夫,非常耗时,可以用比较简单的额下入路替代。

三室后肿瘤的手术入路讲究也是比较多的。三室 后肿瘤可细分为是在三室内后部还是三室外后部,或 者说,肿瘤是在三室后深静脉系统的前方,还是在三 室后深静脉系统的后方。如果术前能有所判断,当肿 瘤偏前位在三脑室内后部者,应选择经皮层造瘘脉络 膜裂入路;当肿瘤位于三室后深静脉系统的后方时, 要选择 Poppen 入路。如果肿瘤位于中脑的侧后方时, 选择幕上枕颞入路更为合理。

有时候细微的手术视角或手术轴向稍微变动偏 转一下,即可使手术视角得到极大地改善,也极大地 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所以脑底中央空间的概念非常 重要,其名词可重点解读成:“脑底中央部 - 的 - 空 间”。上述已知,围绕中脑的顶部是第三脑室,经 过三脑室可以达到脑底前中央空间,也可以达到三脑 室后中央空间。脑底前后中央空间的通路有三条,即 中脑双侧的环池,加上中脑顶部的第三脑室。故加上 三脑室,脑底中央空间的概念可以换用为内涵更加广 泛的中脑周围空间,以此来考察涉及中脑的前后、左 右和上部的手术入路会更加体现出手术入路所具有的 “势”,分析起来更加方便而有整体感了。

神外世界:颅脑解剖学习方面,请您给年轻神 经外科医生一些建议。

吴斌:我这么多年的学习班一直以颅底为主,即 颅底手术入路加颅底解剖。三四年前,我从几十年的 手术实践中提炼出脑底中央的空间概念。经过几年的 思考,脑底中央空间的理念愈加成熟与丰满,已结点 成篇,正式发表了文章。故我准备基于新的脑底中央 空间的理念、相应的区域解剖,把涉及脑底中央空间 各个手术入路进行统合,创办专门研习脑底手术解剖 和手术入路的学习班。只有把脑底中央空间(中脑周 围空间)置于颅内手术的核心地位,才能理解和掌握 颅脑手术的精髓,也可以说,脑底手术是打开神经外 科大门的钥匙。理解了脑底手术也能提高对颅底手术 认识。解剖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剖而解剖,不是越繁细 越好,深研过于精细的解剖只会无必要的耗费精力。 而这对于手术本身并无直接的帮助。如果没有大量的 手术实践,也很难透彻的理解解剖结构。所以,我得 出手术解剖的概念,简繁适度,手术解剖既不同于大 体解剖,也不同于局部解剖,而是能指导手术的解剖, 是和手术紧密相连的解剖,既不粗放,也不繁细。 在学习解剖的时候,尤其低年临床医生在学生阶 段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大体解剖,然后是局部解剖, 俾对神经的走形、血管的结构、脑干的内部结构等有 初步的了解,在学生阶段建立大致的印象即可。当真 正进入到临床后,就要学习手术解剖,通过手术实践, 再参加一些临床手术的学习讨论班,使自己尽快具备 一定的临床手术能力。现在全国各级医院都在办班, 估计一年有几百个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可 根据情况参加,达到多听多练多交流的目的,对于年 轻医生是有益的。现在的会议,分析手术解剖的很少, 多展现肿瘤切的很彻底、术后漂亮的片子等,很少有 人深入解析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有人说是选择熟悉的 入路,其实这种说法拒绝分析其他手术方式,表现得 很武断,自以为他熟悉的入路就是最好的入路。在此, 应说该选择合适的入路,即对所有的相关手术入路都 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出比较合适的手术入路。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