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 椎管内囊肿病例:藏在脊柱中的恶魔

    CCTV-4《中华医药》

  • 突出的肿瘤-脑膜瘤

    CCTV10《走进科学》

相关文章

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2022-01-13 14:32 作者:医助小雨

24.png

目  的

探讨采用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 床效果。

方  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0 月至 2020 年 5 月首都 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入路手 术治疗 36 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 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 12 例,颈静脉球瘤 7 例,脑 膜瘤 6 例,软骨肉瘤 4 例,血管周细胞瘤 2 例,转 移癌 2 例,透明细胞癌 1 例,海绵状血管畸形 1 例, 鳞癌 1 例。颈静脉球瘤为 C 级和 D 级(Fisch 颈静 脉球瘤分级),神经鞘瘤为 B 型或 D 型(Kaye-Pellet 分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 - 岩骨 2 例, 岩骨内 8 例,岩骨 - 颈部 12 例,颅内 - 岩骨 - 颈部 14例。手术入路包括 Fisch颞下窝 A型入路(12例)、 经岩枕入路(8 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 例)。

结  果

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 14例,近全切除 18例, 大部切除 4 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 2 例,经手术 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 1 例,经保守治疗 后好转。术后出现脑梗死 1 例,出院前恢复。切口 皮下积液 1 例,切口感染 1 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36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24 个月(8-62 个月), 共 29 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 例) 或无变化(20 例);症状加重 7 例,其中面瘫加重 3 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 4 例;术后新发面瘫 1 例,颈静脉球瘤复发 1 例。

结  论

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具有对侵犯岩 骨及颈部肿瘤显露充分,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颈静脉孔区肿瘤位置深在,此区域神经血管密 集,肿瘤通常累及颅内、岩骨和颈部,是神经外科 手术的难点,神经外科切除此区域肿瘤常用的手术 入路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远外侧入路。以上 手术入路的优点是利于切除颅内部分肿瘤,缺点是 对岩骨和颈部的显露较差,对于颈静脉孔区沟通性 肿瘤全切除困难。经岩骨入路是耳科常用切除颈静 脉孔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包括 Fisch 颞下窝入路、 经岩枕入路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等。经岩骨入路的 优点是对岩骨和颈部肿瘤的显露较充分,神经血 也易于显露和保护。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 经外科于 2015 年 10 月至 2020 年 5 月采用经岩骨 入路手术治疗 36 例颈静脉孔区肿瘤,取得了较好的 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01  临床资料

36 例 患 者 中, 男 15 例, 女 21 例; 年 龄 为 (46.0±16.7)岁(15 ~ 68 岁)。其中原发肿瘤 23 例, 复发肿瘤 13 例;神经鞘瘤 12 例,颈静脉球瘤 7 例, 脑膜瘤 6 例,软骨肉瘤 4 例,血管周细胞瘤 2 例, 转移癌 2 例,透明细胞癌 1 例,海绵状血管畸形 1 例, 鳞癌 1 例。颈静脉球瘤为 C 级和 D 级(Fisch 分级), 神经鞘瘤为 B 型或 D 型(Kaye-Pellet 分型)。肿 瘤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 - 岩骨 2 例,岩骨内 8 例, 岩骨 - 颈部 12 例,颅内 - 岩骨 - 颈部 14 例。症状和 体征:面瘫 17 例,声音嘶哑 14 例,头颈部疼痛 13 例, 听力下降 13 例,呛咳 8 例,耳鸣 5 例,吞咽困难 5 例,舌肌萎缩 3 例,行走不稳 2 例,面肌痉挛 2 例, 颈部不适 1 例,耸肩无 1 例,复视 1 例。

02  手术方法(图 1 ~ 4)

36 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颈静脉球瘤患者术 前常规进行血管造影及肿瘤栓塞术。手术入路包括 Fisch 颞下窝 A 型手术入路(12 例)、经岩枕入路(8 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 例)。

(1)Fisch 颞下窝 A 型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及 技术要点:适用于 Fisch 分级 C 级和 D 级的颈静脉 孔球瘤;向岩尖、中耳方向生长的神经鞘瘤;脑膜 瘤且肿瘤主要位于硬脑膜外生长,听力下降者。患 者取平卧位,头部转向手术对侧,于耳后及颈部做 弧形切口,分离皮瓣后在外耳道软骨和骨结合部切 断外耳道皮肤,然后封闭外耳道,切开颈部及乳突 肌瓣并分离,行扩大开放式乳突切除术,显露中、 后窝底硬脑膜、乙状窦等结构,岩骨内面神经向前 移位。切除肿瘤后封闭咽鼓管鼓室部,术区填塞自 体腹部脂肪后缝合皮肤(图 1,4A)。

(2)经岩枕入路的适应证及技术要点:适用于 硬膜下生长较多的神经鞘瘤或脑膜瘤等,患者术前 存在有效听力。患者取侧卧位,于耳后及颈部做弧 形切口,行颈部及乳突肌瓣切开并分离,铣刀铣下 枕部骨瓣,行扩大开放式乳突切除术,显露中、后 颅窝底硬脑膜、乙状窦等结构,垂直段面神经轮廓化 或磨出一个面神经骨桥,剪开后颅窝硬膜,骑跨或经 乙状窦切除肿瘤,即利用硬膜下和硬膜外两个间隙切 除肿瘤,切除肿瘤后,骨瓣复位,封闭鼓室窦入口, 术区填塞自体腹部脂肪后缝合皮肤(图 2,4B)。

(3)迷路下经乳突入路的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适用于肿瘤局限于颈静脉孔区及颈部以及硬膜外生 长的肿瘤,患者术前存在有效听力。患者取平卧位, 于耳后及颈部做弧形切口,颈部及乳突肌瓣切开并 分离,行扩大开放式乳突切除术,显露中、后颅窝 底硬脑膜、乙状窦等结构,垂直段面神经轮廓化, 经乙状窦前方切除肿瘤,封闭鼓室窦入口,术区填 塞自体腹部脂肪后缝合皮肤(图 3,4C)。

03 术后评估及随访方法

术后对所有患者采取电话或门诊及影像学随 访。术后当日复查头颅 CT 和术后 2 周内复查头颅 MRI,并依据头颅 MRI 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影像 学无肿瘤残留为全切除,肿瘤切除程度> 90% 为近 全切除,50% ~ 90% 为大部切除,< 50% 为部分 切除。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 括临床症状有无改善、肿瘤有无进展和患者的生存 情况等。

结 果

01 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

36 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 14 例,包括神经鞘 瘤 8 例、软骨肉瘤 2 例;近全切除 18 例,包括颈静 脉球瘤 7 例、神经鞘瘤 4 例、脑膜瘤 3 例;大部切 除 4 例。全切除的病例主要为神经鞘瘤,近全切除 的病例主要为复发颈静脉球瘤或脑膜瘤。2 例出现 脑脊液鼻漏,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1 例出现脑脊 液耳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 例脑梗死的患者由 于术中干扰颈内动脉,导致血栓脱落,引起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出院前恢复。切口皮下积液 1 例,切 口感染 1 例。

25.png26.png

02  随访结果

36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24 个月(8—62 个月)。共 29 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 善(9 例)或无变化(20 例);加重 7 例,其中面 瘫加重 3 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 4 例;术后新发 面瘫 1 例,颈静脉球瘤复发 1 例。

讨 论

神经外科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 是经乙状窦后入路、经远外侧及其扩展入路,这两 种入路为枕部开颅,本组病例的手术入路主要是经 岩骨(颞骨岩部)入路。

01 Fisch 颞下窝入路

是 Fisch 教授于 1978 年首次报道应用于颈静 脉球瘤的手术入路,Fisch 颞下窝入路的优点是能 很好地显露颈部、颈静脉孔、中耳及岩尖等处肿瘤, 对于侵犯中耳的肿瘤尤其是切除颈静脉球瘤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缺点是操作相对复杂、易破坏听力、 面神经移位后会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所以要严格 掌握该入路的手术适应证,尤其是对于神经鞘瘤, 应尽量选择其他损伤较小的入路。本组 12 例采用 Fisch 颞下窝入路的患者中,只有 2 例复发神经鞘 瘤应用了此入路,其中 1 例神经鞘瘤复发后肿瘤整 体位于岩骨内,且侵犯中耳,其前 3 次乙状窦后入 路手术均部分切除肿瘤,所以选择 Fisch 颞下窝入 路,手术达到近全切除肿瘤。

02 经岩枕入路

1991 首先由 Mann 提出,1995 年由 Mazzoni 和 Sanna 进行了改良,主要用于切除颈静脉孔沟通 的肿瘤,尤其是肿瘤侵入颅内较多的情况下。经岩 枕入路是联合乙状窦后和迷路下经乳突这两个间隙, 该入路能直接显露颈静脉孔、小脑脑桥角区和上颈 部,保留中耳和内耳,面神经无需移位,其在切除 与颅内沟通的颈静脉孔区肿瘤中应用较为广泛。该 入路的优点是可以保护面听神经功能,尤其适用于 神经鞘瘤,因为神经鞘瘤血供不丰富,可以分块切除。

03 迷路下经乳突入路

是将迷路下方的乳突气房予以磨除来显露颈静 脉孔区肿瘤的一种入路,所有的颈静脉孔入路均为迷 路下入路,Fisch 入路及岩枕入路各有其特殊之处, 除两个入路之外的经迷路下方的入路均可归为迷路下 经乳突入路。如果肿瘤侵犯颈部,上述 3 种入路的切 口可适当向颈部延伸。目前,神经外科也应用经岩骨 入路切除颈静脉孔肿瘤,虽然在命名上可能有些差异, 但是基本上可以归为这 3 种经岩骨入路之内。比如经 迷路下 - 颈静脉突入路(transjugular process)、 颈静脉孔入路可归为迷路下经乳突入路,迷路下联合 乙状窦后入路(suboccipital infralabyrinthine) 实际是岩枕入路。虽然命名很多,简而言之,颈静脉 孔区手术入路根据是否磨除岩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不经岩骨的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 入路及其扩展入路;一类是经岩骨入路,即本文提到 的 3 种入路。

关于脑神经的保护,一是面神经的保护,经 岩骨入路通常要考虑岩骨内面神经的处理,面神经 有 4 种处理方法,面神经无需移位、面神经骨桥、 面神经部分向前移位和面神经完全向前移位。其中 迷路下经乳突入路和岩枕入路不需要面神经移位, 所以,面神经岩骨段损伤的概率很小,Cokkeser 等报道面神经未移位的颈静脉孔肿瘤手术后面神经 功能有 92.3% 达到Ⅰ级。而 Fisch 颞下窝入路需 将面神经向前方部分移位或完全移位,面神经在向 前方移位时机械损伤及供血血管的损伤,可能导致 面神经功能损伤,一组面神经移位的文献复习显 示,术后随访面神经移位后面神经功能到达Ⅰ级为 15.6% ~ 69%。面神经向前移位能更好地显露其深 方的颈静脉孔区和前方的岩骨段颈内动脉。对于一 些神经鞘瘤和体积较小的颈静脉球瘤可以选择无需 移位面神经的入路;而对于体积较大且血供丰富的 颈静脉球瘤和脑膜瘤,尤其是肿瘤已经包裹岩骨段 颈内动脉,还是要选择需要移位面神经的入路。颈 静脉孔肿瘤主要影响后组脑神经,手术难免会加重 后组脑神经的损伤,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时颈静脉孔 及颈部的肿瘤主要是靠刮圏将其刮除,虽然辅助神 经内镜可以弥补一部分显微镜下的术野盲区,但是 孔内及颈部的后组脑神经难以观察,很容易损伤; 而经岩骨入路能将与肿瘤关系密切的后组脑神经予 以显露,相对能最大程度的予以保护。此外,对于 复发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反应较轻,因为前次手 术后组脑神经已经损伤,对侧后组脑神经功能已经 代偿。经岩骨入路的优点就是显露充分,尤其是对 岩骨内及颈部的显露优于乙状窦后入路和远外侧入 路,一组以远外侧入路为主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的手术中,肿瘤全切率为 80%,除了与重要结构粘 连紧密无法全切除的因素外,其肿瘤残留主要在颈 静脉孔骨质内,考虑还是与显露困难有一定关系。 而另一组 23 例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鞘瘤中,其 中 2 例术前就是计划分两期手术,其余 21 例肿瘤均 1 期全切除,全切率为 91.3%。

总之,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内外沟通肿瘤 具有对侵犯岩骨及颈部肿瘤显露充分的优势,肿瘤 全切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本文刊登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 年第 11 期,参考文献略。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