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 椎管内囊肿病例:藏在脊柱中的恶魔

    CCTV-4《中华医药》

  • 突出的肿瘤-脑膜瘤

    CCTV10《走进科学》

相关文章

间断头痛10年,竟是颅内“鸡蛋大小”海绵状血管瘤惹的祸

2022-09-15 08:56 作者:三博脑科医院

今年45岁的商丘赵女士,10年前突然出现间断性头痛症状,起初尝试了止痛药,但疼痛在短暂的缓和之后愈演愈烈,让她寝食难安,有时甚至一整夜都无法安睡。赵女士疼痛难忍,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头部核磁共振显示左侧颞部占位,但赵女士顾虑手术风险大,所以未采取手术治疗。

今年8月份,赵女士的头痛发作越发频繁了,而且每次发作时间比之前显著延长,口服止痛药也无法缓解,遂再次复查头部核磁共振,影象结果显示肿物增大,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河南三博脑科医院,确诊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原来,折磨赵女士近10年的头痛,正是脑子里这颗”鸡蛋大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

得知自己可能得了海绵状血管瘤,赵女士万念俱灰,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事实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且发展较慢,但会随着患者的成长逐渐的增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头痛、昏迷、偏瘫,部分病人可有癫痫,病灶较大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

随近数十年来着MRI、神经电生理监护以及神经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已成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而且手术越来越安全。

微信截图_20221115085804.png

赵女士的颅内海绵状⾎管瘤位于脑组织深部,靠近功能区,周围解剖关系极为复杂,手术十分困难,术中可能面临神经损伤进而导致偏瘫、失语、失明等并发症,且海绵状⾎管瘤易反复出血,术中稍有不慎易引发术中大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如何保障肿瘤全切,且避免后遗症,同时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这就需要术者对脑部的解剖、肿瘤生长特点有深入了解以及拥有丰富的经验。河南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刘宁先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神经外科专家于春江教授、闫长祥教授开展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胶质瘤、桥小脑角肿瘤、听神经瘤、岩斜脑膜瘤、鞍区肿瘤、垂体瘤等的外科治疗,拥有丰富的神经外临床经验。

微信截图_20221115085749.png

在充分准备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刘宁主任、邢云飞主任据赵女士的病情和肿瘤生长及MRI影像特点,为赵女士进行了颅底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体积巨大,约5.0cm*6.0cm*5.5cm,质地硬韧,血供丰富,边界清楚,肿瘤显著推挤压迫周围脑组;肿瘤累及动眼神经、三叉神经、中脑等重要结构。

手术由刘宁主任主刀、邢云飞主任协助,运用神经外科显微镜技术,在抽丝剥茧般细致操作后,历时3个多小时,顺利切除肿瘤组织,且周围结构保护完好,术中无大出血等情况,术后赵女士生命体征稳定,且无癫痫、面瘫等后遗症出现。

微信截图_20221115085719.png

目前赵女士恢复良好,头痛等不适症状消失。已可正常下地行走,目前正在康复中。

刘宁主任指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实际并不是肿瘤,而是血管畸形。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脑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有些人会出现症状,比如头痛、呕吐、言语困难、视力丧失、平衡困难、恶心、身体一侧麻木和复视等,极易被误诊。当出现以上症状,而又迟迟找不到原因,建议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排除一下是否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供稿:河南三博脑科医院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